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IT技术 > 正文

提高开发速度还能保证质量的10个小窍门

wptr33 2025-09-12 04:08 4 浏览

养成坏习惯真是分分钟的事儿,而养成好习惯却很难。

我发现,把那些对我有用的习惯写下来,能让我坚持住已经花心思养成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总结出来的十个能提高速度又保持质量的小技巧,顺序不分先后。

1、保持提交小而精

每次提交代码都要小到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这样做有个好处——万一出了问题,回滚时你就能精准找到问题的源头。

比如,六天前引入了一个 bug,只需要撤回那一次提交,而不用担心一大堆合并冲突。

我的经验法则是:代码编译通过,就可以提交

例子: 提交时每次只做一个功能或者一个小的修复。

# 错误的做法:一次提交多个更改
git commit -m "修复登录逻辑、优化数据库查询、添加用户认证"

# 正确的做法:每次提交一个小的更改
git commit -m "修复登录逻辑"
git commit -m "优化数据库查询"
git commit -m "添加用户认证"

2、持续小规模重构

践行Kent Beck的“简化再改动”法则,他有句名言:为每个想要的更改,先让更改变得简单,然后再做简单的更改

所以,尽量让一半的提交都是重构。持续重构的关键是找出那些十分钟内能改进的小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有大的需求来了,你会发现自己只需要做个小改动就搞定了,而这要归功于之前的那些小改进。大规模的重构是个雷区,最好避免。

大规模的重构则通常是个坏主意。

例子: 将一个复杂的函数拆分成多个小函数,每次重构一部分。

# 错误的做法:复杂函数未拆分
def process_data(data):
    cleaned_data = clean_data(data)
    validated_data = validate_data(cleaned_data)
    processed_data = calculate_result(validated_data)
    return processed_data

# 正确的做法:每次小规模重构,将函数分解
def clean_data(data):
    # 清理数据逻辑
    pass

def validate_data(cleaned_data):
    # 验证数据逻辑
    pass

def calculate_result(validated_data):
    # 处理数据逻辑
    pass

def process_data(data):
    return calculate_result(validate_data(clean_data(data)))

3、未上线的代码是债务

所有代码都是一种负担,特别是那些未上线的代码。

如果没上线,我就不知道它是否能正常工作,或者会不会破坏其他东西。

测试能让我有信心,但只有上线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频繁部署虽然可能会增加一些托管费用,但这代价和进度停滞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敏捷原则之一就是“工作软件是衡量进度的首要标准”。

我自己给这句话定义了下:“工作”指的是能上线,“进度”是指代码在上线后带来了新的功能。

例子: 每次确保代码可以部署,并添加相应的自动化测试。

# 错误的做法:代码写完不测试,不上线
git commit -m "完成功能"  # 但没有部署

# 正确的做法:每次代码变更后部署到测试环境
# 使用 CI/CD 流程,自动化部署和测试
git commit -m "完成功能"
git push origin main

# CI 脚本触发自动测试和部署

4、别测试框架的功能

如果你在测试框架的功能,比如 useState() 这样的 Hook,停下别做了。

框架的功能已经被更懂行的人测试过了,你得信任他们。如果你的组件足够小,框架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你也就不用写一堆测试代码。如果组件太大,就会引入复杂性,迫使你写更多的测试。

例子: 不测试 React 的 useState() 钩子,只测试业务逻辑。

// 错误的做法:测试框架内部实现
test('useState hook works', () =>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expect(count).toBe(0);
});

// 正确的做法:测试业务逻辑
test('increments counter', () => {
    const { result } = renderHook(() => useCounter());
    act(() => {
        result.current.increment();
    });
    expect(result.current.count).toBe(1);
});

5、不知道函数该放哪?那就创建一个新模块吧

如果某个函数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归宿,那就直接新建一个模块(类或组件)吧,之后总会找到合适的地方。

如果实在找不到地方放,那它独立存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例子: 当一个函数不适合现有模块时,将它独立出来。

# 错误的做法:强行将不相关的逻辑放在一起
def user_utils(user):
    if user.is_active:
        return send_email(user)  # 发送邮件的逻辑不属于 user_utils

# 正确的做法:将发送邮件逻辑移到新的模块
def send_email(user):
    # 发送邮件逻辑
    pass

6、先写测试再写 API

如果不确定 API 应该是什么样子,那就先写测试。

这样你会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那些自己不写测试就容易忽略的边缘情况。

虽然不需要死守 TDD(测试驱动开发),你也可以写多一点代码再让它通过,但写测试先行有助于明确思路。

例子: 先编写测试用例,再根据测试结果设计 API。

# 测试用例
def test_get_user():
    response = client.get("/users/1")
    assert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assert response.json() == {"id": 1, "name": "John"}

# 根据测试设计 API
@app.route("/users/<int:user_id>")
def get_user(user_id):
    user = get_user_from_db(user_id)
    return jsonify({"id": user.id, "name": user.name})

7、复制粘贴可以,但别超过一次

第一次复制粘贴是可以接受的,但第二次(即出现第三个副本)就该停下来,开始考虑如何抽象出复用的部分。

多次实现几乎相同的功能很容易导致代码发散,而稍微有点“丑陋”的参数化也总比一堆重复代码要好。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改进参数比合并多个实现要容易得多。

例子: 当有多次重复时,创建抽象函数。

# 错误的做法:多次复制粘贴
def calculate_discount(price):
    return price * 0.9

def calculate_premium(price):
    return price * 1.1

# 正确的做法:创建一个通用的计算函数
def calculate_price(price, multiplier):
    return price * multiplier

8、设计总会过时

重构可以延缓过时的速度,但终究有一天你得改变设计。

不要对过去自己觉得很棒的设计感到难过,当时做的是对的,不代表现在不会有更好的方法。

写代码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变代码。

接受它,前进。不存在完美的设计,开发的核心是变化,适应变化的能力决定了你开发的能力

例子: 重新设计结构,尽管旧的设计曾经有效。

// 旧的设计
function fetchUserData() {
    fetch('/api/user').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then(data => {
        console.log(data);
    });
}

// 新的设计(使用 async/await)
async function fetchUserData()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user');
    const data = await response.json();
    console.log(data);
}

9、技术债务有三种类型

技术债可以分为三类:

1、阻碍你现在做事情的;

2、未来可能会阻碍你做事情的;

3、以后可能会成为阻碍但现在不重要的。

尽量减少第一种,关注第二种,忽略第三种。

任何其他形式的技术债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类。

10、可测试性是好设计的标志


如果代码不容易测试,那可能设计出了问题。有时问题出在测试设计上。

比如,如果你发现很难 mock 数据库查询(比如 em.getRepository(User).findOneOrFail({id})),那可能需要把这个调用提取到一个独立的函数中,方便 mock,或者创建一个测试工具来简化对实体管理器方法的 mock。

写测试的难度越大,越容易让人放弃测试。

例子: 当代码难以测试时,重新设计以提高可测试性。

原始代码(难以测试):

// 错误的做法:难以测试,因为数据库调用嵌入在逻辑中
class UserService {
  constructor(private em: EntityManager) {}

  async getUser(id: number): Promise<User> {
    // 直接使用实体管理器进行数据库查询
    const user = await this.em.getRepository(User).findOneOrFail({ id });
    if (!user) {
      throw new Error('User not found');
    }
    return user;
  }
}

改进后的代码(提高可测试性):

// 正确的做法:将数据库调用抽象成独立函数,便于 mock
class UserService {
  constructor(private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 注入一个独立的存储库服务

  async getUser(id: number): Promise<User> {
    // 将查询逻辑放到独立的仓库类中
    const user = await this.userRepository.findUserById(id);
    if (!user) {
      throw new Error('User not found');
    }
    return user;
  }
}

// 创建一个独立的 UserRepository 类
class UserRepository {
  constructor(private em: EntityManager) {}

  async findUserById(id: number): Promise<User | null> {
    return this.em.getRepository(User).findOne({ id });
  }
}

测试代码:

import { UserService } from './UserService';
import { UserRepository } from './UserRepository';

describe('UserService', () => {
  let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let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beforeEach(() => {
    // 创建一个 mock 的 UserRepository
    userRepository = {
      findUserById: jest.fn()
    } as any;
    userService = new UserService(userRepository);
  });

  it('should return user when user is found', async () => {
    const mockUser = { id: 1, name: 'John' };
    (userRepository.findUserById as jest.Mock).mockResolvedValue(mockUser);

    const result = await userService.getUser(1);
    expect(result).toEqual(mockUser);
  });

  it('should throw an error when user is not found', async () => {
    (userRepository.findUserById as jest.Mock).mockResolvedValue(null);

    await expect(userService.getUser(1)).rejects.toThrow('User not found');
  });
});

改进后的优点:

  1. 更容易测试:通过将数据库逻辑抽象到UserRepository中,UserService的测试变得更加简单。你只需要mock UserRepository,不再需要直接处理数据库实体管理器。
  2. 职责分离:查询逻辑与业务逻辑分离,使代码结构更清晰,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3. 灵活性:未来如果数据库实现发生变化,你只需修改UserRepository,不影响 UserService,增强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这种重构使得代码不仅可测试性提高,也使代码更加模块化、清晰易懂。

参考:
https://zarar.dev/good-software-development-habits/

相关推荐

[常用工具] git基础学习笔记_git工具有哪些

添加推送信息,-m=messagegitcommit-m“添加注释”查看状态...

centos7安装部署gitlab_centos7安装git服务器

一、Gitlab介1.1gitlab信息GitLab是利用RubyonRails一个开源的版本管理系统,实现一个自托管的Git项目仓库,可通过Web界面进行访问公开的或者私人项目。...

太高效了!玩了这么久的Linux,居然不知道这7个终端快捷键

作为Linux用户,大家肯定在Linux终端下敲过无数的命令。有的命令很短,比如:ls、cd、pwd之类,这种命令大家毫无压力。但是,有些命令就比较长了,比如:...

提高开发速度还能保证质量的10个小窍门

养成坏习惯真是分分钟的事儿,而养成好习惯却很难。我发现,把那些对我有用的习惯写下来,能让我坚持住已经花心思养成的好习惯。...

版本管理最好用的工具,你懂多少?

版本控制(Revisioncontrol)是一种在开发的过程中用于管理我们对文件、目录或工程等内容的修改历史,方便查看更改历史记录,备份以便恢复以前的版本的软件工程技术。...

Git回退到某个版本_git回退到某个版本详细步骤

在开发过程,有时会遇到合并代码或者合并主分支代码导致自己分支代码冲突等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回退到某个commit_id版本1,查看所有历史版本,获取git的某个历史版本id...

Kubernetes + Jenkins + Harbor 全景实战手册

Kubernetes+Jenkins+Harbor全景实战手册在现代企业级DevOps体系中,Kubernetes(K8s)、Jenkins和Harbor组成的CI/CD流水...

git常用命令整理_git常见命令

一、Git仓库完整迁移完整迁移,就是指,不仅将所有代码移植到新的仓库,而且要保留所有的commit记录1.随便找个文件夹,从原地址克隆一份裸版本库...

第三章:Git分支管理(多人协作基础)

3.1分支基本概念分支是Git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它允许你在主线之外创建独立的开发线路,互不干扰。理解分支的工作原理是掌握Git的关键。核心概念:HEAD:指向当前分支的指针...

云效Codeup怎么创建分支并进行分支管理

云效Codeup怎么创建分支并进行分支管理,分支是为了将修改记录分叉备份保存,不受其他分支的影响,所以在同一个代码库里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修改。创建仓库时,会自动创建Master分支作为默认分支,后续...

git 如何删除本地和远程分支?_git怎么删除远程仓库

Git分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是一项强大的功能,但要维护干净的存储库,就需要知道如何删除过时的分支。本指南涵盖了您需要了解的有关本地和远程删除Git分支的所有信息。了解Git分支...

git 实现一份代码push到两个git地址上

一直以来想把自己的博客代码托管到github和coding上想一次更改一次push两个地址一起更新今天有空查资料实践了下本博客的github地址coding的git地址如果是Gi...

git操作:cherry-pick和rebase_git cherry-pick bad object

在编码中经常涉及到分支之间的代码同步问题,那就需要cherry-pick和rebase命令问题:如何将某个分支的多个commit合并到另一个分支,并在另一个分支只保留一个commit记录解答:假设有两...

模型文件硬塞进 Git,GitHub 直接打回原形:使用Git-LFS管理大文件

前言最近接手了一个计算机视觉项目代码是屎山就不说了,反正我也不看代码主要就是构建一下docker镜像,测试一下部署的兼容性这本来不难但是,国内服务器的网络环境实在是恶劣,需要配置各种镜像(dock...

防弹少年团田柾国《Euphoria》2周年 获世界实时趋势榜1位 恭喜呀

当天韩国时间凌晨3时左右,该曲在Twitter上以“2YearsWithEuphoria”的HashTag登上了世界趋势1位。在韩国推特实时趋势中,从上午开始到现在“Euphoria2岁”的Has...